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時效 ,適用民法第197條

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時效 ,應適用民法第197條

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時效 多久?在八仙塵爆案,最高法院在民國113年07月26日作成112年度台上大字第1305號民事大法庭裁定認為,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對公司負責人請求賠償損害者,其請求權的消滅時效期間,應適用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。

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:「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,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,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,自有侵權行為時起,逾十年者亦同。」所以,如果請求權人(被害人)要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向公司負責人請求損害賠償,請求權人(被害人)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起,2年內要向公司負責人請求。而如果受害人不知損害、賠償義務人,請求權利也會在侵權行為時起的10年後消滅。相較於民法第125條規定的15年消滅時效,民法第197條的時效規定比較短,因此,被害人知悉受害後,如欲追究民事責任,宜儘速行使權利,以免超過時效而無法求償!

為利讀者了解,附上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大字第1305號民事大法庭裁定的基礎事實:「一、本案及併案之基礎事實:甲公司為觀光遊樂業經營者,由其負責人乙與丙公司簽訂租賃合約,出租其經營遊樂園區之部分場地,供丙公司、丁公司舉辦彩色派對八仙水陸戰場活動(下稱系爭活動),該活動由丙、丁公司之共同負責人戊規劃主辦,甲公司提供住房、泡湯及午后票優惠專案,並請戊協助宣傳,藉舉辦系爭活動,促銷旅宿及遊憩設施。嗣因系爭活動之色粉噴灑濃度過高,暨電腦燈位置未防免與色粉接觸,引發粉塵閃燃現象,進而產生塵爆結果,致參與活動之消費者A受身體、健康之損害。A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,請求乙賠償損害,事實審認其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期間為15年。」

以下則為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大字第1305號民事大法庭裁定認為應適用民法第197條的理由:「㈠民法就債之發生,基於法律行為或法律規定之不同,規範有意定之債與法定之債,且各自發生不同要件與作用之請求權(如給付請求權、損害賠償請求權等),而各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期間,因各請求權之性質而異其規定。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: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,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,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(下稱系爭規定)。同法就該請求權之行使,雖未明定消滅時效期間,但既規定公司負責人就他人所受損害,負賠償之責,則其屬損害賠償請求權,並無疑義,自應依我國民事法所定之損害賠償責任類型,界定其責任性質,進而確立其請求權消滅時效期間。㈡我國民事法所定之損害賠償責任,雖於民法之總則、債、各種之債、物權、親屬及繼承各編均有所見,但各有其構成要件,其中僅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,係以不法侵害他人權益為核心,且屬一般人相互間之行為規範。此項調和被害人權益與加害人行為自由之法則,亦常隨社會經濟發展及情事變遷,而另立特別規定,構成民法第184條所定一般侵權行為以外之特殊侵權行為。㈢系爭規定之公司負責人責任,係以公司負責人「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」、「違反法令」等構成要件該當行為,為其成立要件之一部,該法令則指一般人相互間之行為規範。而構成要件該當之行為,除有阻卻違法事由之情形,原則即屬違法性行為。是系爭規定之「違反法令」,乃因違背一般人相互間之行為規範義務,具違法性要件之概念,其致他人受有損害而負損害賠償責任,應屬侵權行為責任之性質。㈣公司有行為能力,並由其代表機關即負責人代表之,公司負責人代表公司所為行為,若構成侵權行為,除公司應以侵權行為人之身分,對被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外,復因公司業務之執行,事實上由公司負責人擔任,為防止其執行業務違反法令,損及公司權益,並增加受害人求償機會,乃以系爭規定令負責人於執行公司業務,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,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。基此,系爭規定之公司負責人責任,亦應適用民法第197條之短期消滅時效期間,始能平衡公司與負責人之責任。至所謂法律(定)特別規定說,並未說明系爭規定歸屬何類型之損害賠償責任,且未斟酌我國損害賠償責任之體系架構,復未排除就損害賠償所設短期時效之法律規定,即謂應適用民法第125條之一般消滅時效規定,尚非可採。㈤我國採民商法合一之立法政策,除就性質不宜合併者,另行制頒單行法,以為相關商事事件之優先適用外,特別商事法規未規定,而與商事法之性質相容者,仍有民法相關規定之適用。承上所述,系爭規定之公司負責人責任,係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之性質,且公司法就此損害賠償請求權,並無消滅時效期間之特別規定,而民法第197條第1項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規定,復無違商事法之性質。故依系爭規定對公司負責人請求賠償損害者,其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期間,應適用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。」

延伸閱讀:什麼是消滅時效制度? 在權利上睡覺的人值得保護嗎?

返回頂端